全国家政网
标题:
53岁我发现:许多子女宁愿让父母直接住养老院,也不愿亲自伺候
[打印本页]
作者:
养老敬老网
时间:
3 小时前
标题:
53岁我发现:许多子女宁愿让父母直接住养老院,也不愿亲自伺候
"妈,您就别犟了,住养老院多好,有专人照顾,我们也放心。"
王秀芬看着眼前这个从小疼爱到大的儿子,心如刀割。
她万万没想到,自己养了三十年的孩子,如今竟然要把她"送"走。
"我身体还好着呢,为什么非要去那种地方?"王秀芬的声音有些颤抖。
"妈,您都53岁了,再过几年更照顾不了自己。趁着现在身体还行,先适应适应环境,多好啊。"儿子李建国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。
王秀芬愣住了。53岁,在儿子眼里竟然已经是需要进养老院的年纪?
然而,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让她彻底看清了现实的残酷...
01
这件事要从王秀芬的邻居老张说起。老张今年78岁,前些天突然中风住院了。出院后行动不便,需要人照顾。
老张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在北京工作,小儿子就在本地做生意。按理说照顾老父亲不是什么大问题,但兄弟俩商量的结果却让人意外。
"爸,我们给您找了个很好的养老院,环境特别好,有专业护工,比在家里强多了。"大儿子一回来就这么说。
"是啊爸,那个养老院我们都去看过了,设施齐全,医疗条件也好。您在那里住着,我们也放心工作。"小儿子附和道。
老张气得话都说不出来:"我...我不去!我要在自己家里!"
"爸,您别任性了。我们工作都忙,哪有时间天天照顾您?再说了,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,这多科学啊。"
王秀芬当时听到这些话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她安慰老张:"老哥,孩子们也是为了你好,现在的养老院确实比以前好多了。"
但王秀芬心里其实很清楚,老张最需要的不是什么专业护理,而是儿子们的陪伴和关爱。
02
王秀芬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,丈夫去世得早,她一个人把儿子李建国拉扯大。为了供儿子上学,她什么苦都吃过,什么活都干过。
李建国也争气,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,还娶了个城里姑娘。王秀芬以为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,可以享享清福了。
没想到,儿子结婚后,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。一开始还说是工作忙,后来连这个借口都懒得找了。
"妈,您一个人在老家也没意思,要不来省城和我们一起住?"李建国有一次这样提议。
王秀芬很高兴,觉得儿子还是孝顺的。她收拾好东西,满怀期待地跟着儿子去了省城。
可是在儿子家住了不到一个月,王秀芬就感受到了来自儿媳妇的各种不满。
"妈,您做菜能不能少放点盐?我们年轻人饮食要清淡一些。"
"妈,电视声音能不能调小点?我们要休息了。"
"妈,您能不能不要在客厅里晾衣服?朋友来了多不好看。"
种种要求让王秀芬感到压抑,她想着可能是刚开始磨合期,慢慢就好了。
03
但事情并没有像王秀芬想象的那样好转。儿媳妇的态度越来越冷淡,儿子也开始有些不耐烦。
一天晚上,王秀芬无意中听到儿子和儿媳妇在房间里的对话。
"你妈这样下去不行啊,我感觉家里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了。"儿媳妇抱怨道。
"我也知道,但她是我妈,总不能不管吧。"李建国的语气有些无奈。
"谁说不管了?我们可以给她找个好点的养老院啊。你看我同事的婆婆,住进养老院后可开心了,天天跳广场舞,还交了不少朋友呢。"
"可是我妈才53岁,这么早住养老院,别人会怎么看我们?"
"有什么不好意思的?现在的年轻人哪个不忙?再说了,你妈住养老院,我们也能专心工作,赚更多的钱,将来对她不是更好吗?"
听到这些话,王秀芬的心凉了半截。她没想到,在儿子和儿媳妇眼里,她竟然成了负担。
第二天,王秀芬主动提出要回老家。
"妈,您别多想,小敏说话就是那样,没有恶意的。"李建国有些尴尬。
"没事,我在老家住习惯了,还是回去吧。"王秀芬强笑着说。
04
回到老家后,王秀芬的心情一直很低落。她开始观察周围其他家庭的情况,发现像老张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隔壁的刘阿姨,女儿在外地工作,前年摔了一跤后行动不便,女儿直接把她送进了养老院。
"我女儿说,养老院有电梯,有护工,比在家里方便多了。"刘阿姨每次见到王秀芬都这样说,但王秀芬能看出她眼中的落寞。
小区里的陈大爷,儿子是医生,收入不错。但陈大爷生病住院时,儿子忙得脚不沾地,最后还是请了护工照顾。
"我儿子说,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做。他是医生,知道什么对我最好。"陈大爷这样解释,但王秀芬听得出话里的苦涩。
王秀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亲自照顾父母了?
她想起自己的父母生病时,她和丈夫是怎样轮流在医院陪护的,怎样端茶递水、擦身喂饭的。那时候虽然累,但心里是踏实的,觉得这就是做子女应该做的。
可现在的年轻人,似乎把这些都当成了负担。
05
就在王秀芬胡思乱想的时候,李建国突然回来了。
"妈,我有个好消息告诉您。"李建国显得很兴奋,"我给您找了个特别好的养老院,环境优美,设施齐全,关键是服务特别好。"
王秀芬一愣:"养老院?我为什么要去养老院?"
"妈,您听我说完。"李建国拉着王秀芬坐下,"这个养老院是市里最好的,一个月只要3000块钱,包吃包住包护理。您想想,您一个人在家多孤单啊,去那里能交到朋友,还有人照顾,多好。"
"可是我身体很好啊,为什么要去养老院?"王秀芬不解地问。
"妈,您现在是身体好,但万一哪天有个头疼脑热的,我们在省城,鞭长莫及啊。再说了,您在那里住着,我们也放心工作,能赚更多的钱孝敬您。"
王秀芬听着儿子的话,心里越来越寒。她终于明白,儿子已经把她当成了负担,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她"处理"掉。
"建国,妈问你一句话,你是不是觉得我拖累你们了?"王秀芬直视着儿子的眼睛。
"妈,您这话说的,我怎么会这么想呢?我这不是为了您好吗?"李建国有些心虚地说。
06 [attach]339[/attach]
看着儿子心虚的表情,王秀芬什么都明白了。她想起这些年为了儿子做出的种种牺牲,想起丈夫临终前说的话:"秀芬,建国就交给你了,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人。"
现在建国确实成人了,成家立业了,但却要把她送进养老院。
"妈,您就当是为了我和小敏,好吗?您住进养老院,我们工作起来也没有后顾之忧,将来赚了钱,肯定不会亏待您的。"李建国苦口婆心地劝说。
王秀芬苦笑道:"建国,你知道妈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吗?"
"我知道,妈您辛苦了。所以我才想让您去享享清福啊。"
"享清福?"王秀芬的声音有些颤抖,"建国,妈问你,如果有一天你老了,你希望你的孩子怎么对你?"
李建国一时语塞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王秀芬继续说道:"妈不是不理解你们的难处,但是妈需要的不是什么专业护理,而是家人的陪伴和关爱。哪怕你们一个月回来看妈一次,妈也心满意足了。"
"妈,您想多了。住养老院又不是不能见面,我们会经常去看您的。"
"经常?"王秀芬冷笑道,"建国,你说实话,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陪妈说过话了?"
这句话让李建国彻底沉默了。
07
就在这时,王秀芬的手机响了。是老张打来的。
"秀芬啊,我在养老院住了一个月了,想跟你说说话。"老张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。
"老哥,怎么样?住得还习惯吗?"
"唉,别提了。"老张叹了口气,"这里条件是不错,但就是没有家的感觉。我想吃家里做的菜,护工说食堂的营养搭配更科学;我想看会儿电视,室友说影响他休息;我想出去走走,护工说外面不安全。"
"那你儿子们呢?"
"一周来看一次,每次待不到半小时就走了。说是工作忙,要赚钱给我交费用。"老张的声音更加苦涩,"秀芬啊,我现在终于明白了,什么专业护理,什么科学管理,都比不上家人的一句关怀。"
王秀芬听着老张的话,看着眼前急于把她"送走"的儿子,心情复杂到了极点。
这时,李建国的电话响了,是儿媳妇打来的。
"建国,妈那边谈得怎么样了?我已经跟养老院联系好了,明天就可以办入住手续。"电话里传来儿媳妇急切的声音。
听到这句话,王秀芬彻底明白了。原来儿子不是突然心血来潮,而是早就和儿媳妇商量好了要把她送走。
她看着李建国,眼中满含泪水:"建国,你们早就计划好了?"
李建国有些慌乱,赶紧挂了电话:"妈,您听我解释..."
但王秀芬已经不想听任何解释了。她站起身,颤抖着声音说道:"好,我答应你们,我去养老院。"
听到王秀芬同意的那一刻,李建国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。他没有注意到母亲眼中的绝望,只顾着兴奋地打电话给妻子报告这个"好消息"。
"小敏,妈同意了!明天我们就去办手续!"
王秀芬静静地看着儿子,心如死灰。她慢慢走向卧室,在床边坐下,打开了床头柜的抽屉。
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个盒子,那是她珍藏了多年的东西。王秀芬颤抖着手打开盒子,里面的东西让她瞬间泪如雨下。
那是李建国小时候给她画的一幅画,稚嫩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温馨的家庭:妈妈牵着小男孩的手,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字:"妈妈,我爱你,我长大了要保护你。"
然而,就在王秀芬沉浸在回忆中时,客厅里突然传来了儿子愤怒的咆哮声...
08
"什么?你说什么?!"李建国在客厅里大声吼道,把王秀芬吓了一跳。
她赶紧跑出去,看到李建国正拿着手机,脸色苍白如纸。
"建国,怎么了?"王秀芬问道。
李建国颤抖着手挂了电话,转过身看着母亲,眼中满含愧疚和恐惧。
"妈...我刚才接到医院的电话。"李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,"小敏...小敏出车祸了,现在在重症监护室。"
王秀芬一下子愣住了,虽然她对儿媳妇有些不满,但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震惊。
"严重吗?"
"医生说...医生说可能要植物人了。"李建国说完这句话,整个人都瘫坐在沙发上。
王秀芬看着儿子绝望的样子,心中的愤恨瞬间消散了。她走过去,轻轻拍着儿子的背。
"建国,别怕,妈陪你去医院。"
在医院里,王秀芬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儿媳妇,心情很复杂。这个曾经嫌弃她的女人,现在如此脆弱地躺在那里,让人不忍心再有任何怨恨。
09
接下来的日子里,李建国每天都在医院陪护。王秀芬也放下了心中的芥蒂,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的责任。
她每天给儿媳妇擦身、翻身、按摩,比任何护工都要细心。她还学会了各种护理知识,只为了能让儿媳妇更舒服一些。
"妈,您为什么要这样做?"有一天,李建国忍不住问道,"小敏她...她之前对您..."
"她是你媳妇,就是我的女儿。"王秀芬平静地说,"而且,她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照顾。"
李建国听到这句话,眼泪瞬间涌了出来。他想起了几个月前,自己要把母亲送进养老院的事情,心中满是羞愧。
"妈,我对不起您。"李建国跪在地上,"我不应该想着把您送走,我不是人。"
王秀芬扶起儿子:"建国,妈不怪你。妈知道你们年轻人压力大,有自己的难处。"
"不,妈,我就是自私。"李建国痛哭道,"我只想着自己的方便,从来没有考虑过您的感受。看到您这样照顾小敏,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爱。"
10
在王秀芬的精心照料下,奇迹发生了。三个月后,儿媳妇竟然苏醒了。
虽然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康复治疗,但医生说这已经是万幸了。
儿媳妇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:"妈,谢谢您。"
王秀芬握着儿媳妇的手,眼中含泪:"傻孩子,一家人说什么谢谢。"
"妈,我以前不懂事,总是挑您的毛病。现在我明白了,什么专业护理都比不上家人的爱心。"儿媳妇哽咽着说。
李建国在一旁看着这一幕,内心深受触动。他想起了那些被送进养老院的老人们,想起了老张眼中的落寞,突然明白了什么。
11
儿媳妇出院后,李建国做了一个决定:把工作调回老家,这样既能照顾母亲,也能照顾妻子。
"建国,你不用为了我牺牲事业。"王秀芬说道。
"妈,这不是牺牲,这是选择。"李建国认真地说,"我选择把家人放在第一位,因为您教会了我什么叫做责任和爱。"
"而且,我发现在老家工作也很好。虽然收入可能少一些,但是家人在一起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"
王秀芬听到这些话,心中无比欣慰。她知道,儿子终于成长了,不再是那个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了。
儿媳妇也表示支持:"妈,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,我要好好孝敬您,弥补以前的过错。"
12
半年后,王秀芬遇到了老张。老张看起来苍老了很多,精神状态也不如以前。
"老哥,您怎么回来了?"王秀芬问道。
"唉,我受不了养老院的生活了。"老张叹气道,"那里什么都好,就是没有家的温暖。我宁愿在自己家里孤独地过,也不愿意在那里被人当成任务来完成。"
"那您儿子们同意吗?"
"一开始不同意,说我任性。但我告诉他们,我需要的不是专业护理,而是儿子们的关爱。哪怕一周回来看我一次,陪我说说话,我也心满意足了。"
老张的话让王秀芬深有感触。她想起了自己差点被送进养老院的经历,心中感慨万千。
"现在我大儿子每周都回来一次,小儿子隔几天就来看我。虽然他们还是很忙,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意。"老张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13
通过这件事,王秀芬对"养老"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她开始在社区里做志愿工作,专门帮助那些子女想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家庭进行沟通。
"我不是反对养老院,养老院确实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。"王秀芬在一次社区讲座中说道,"但我们要搞清楚,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"
"很多时候,子女觉得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为了老人好,有专业护理,有医疗保障。但老人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,是家人的陪伴和关爱。"
"如果条件允许,最好还是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,子女多陪伴,多沟通。如果实在需要专业护理,也可以考虑居家护理的方式。"
王秀芬的讲座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,也帮助一些家庭重新思考了养老问题。
14
一年后,李建国和儿媳妇有了自己的孩子。看着襁褓中的孙子,王秀芬心中充满了幸福。
"妈,以后您就帮我们带孩子吧。"儿媳妇笑着说,"我相信没有人比您更会照顾孩子了。"
"是啊妈,您的爱心和耐心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。"李建国也说道。
王秀芬抱着孙子,心中五味杂陈。她想起了一年前儿子要把她送进养老院的事情,再看看现在其乐融融的一家人,不禁感慨命运的神奇。
"建国,你还记得一年前的事情吗?"王秀芬问道。
"妈,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件事。"李建国惭愧地说,"那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错误的决定。如果真的把您送走了,我们家就完了。"
"而且通过照顾小敏,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家人。家人之间就应该相互照顾,相互支撑,而不是把对方当成负担。"
15
王秀芬的故事在社区里传开了,很多人都深受感动。她也经常收到一些年轻人的咨询,询问如何平衡工作和照顾父母的关系。
"其实很简单,"王秀芬总是这样回答,"就是要把父母当成家人,而不是负担。当你真正用心去照顾父母时,你会发现这不是负担,而是一种幸福。"
"而且,照顾父母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。你今天怎么对待父母,将来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。这是一个循环。"
有些年轻人会说工作太忙,没有时间照顾父母。王秀芬会告诉他们:"时间是挤出来的,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挤。每周抽出半天时间陪伴父母,真的那么难吗?"
"如果连这点时间都没有,那你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?"
16
现在的王秀芬,虽然已经54岁了,但精神状态比以前更好。她不仅要照顾孙子,还要做社区志愿工作,生活充实而有意义。
更重要的是,她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真正的爱和尊重。儿子和儿媳妇不再把她当成负担,而是当成家庭的重要成员。
"妈,您现在是我们家的宝贝。"儿媳妇经常这样说,"有您在,我们的家才是完整的。"
李建国也变得更加孝顺,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母亲,还经常陪她聊天,听她讲以前的故事。
"妈,我以前真的太幼稚了。"有一次,李建国对王秀芬说,"我以为把您送进养老院就是尽孝了,现在才明白,真正的孝顺是用心陪伴。"
17
王秀芬经常想起老张说过的话:"什么专业护理,什么科学管理,都比不上家人的一句关怀。"
这句话道出了很多老人的心声。他们需要的不是高档的养老院,不是专业的护理,而是家人的爱和陪伴。
当然,王秀芬也理解现代年轻人的难处。生活压力大,工作节奏快,确实没有太多时间照顾父母。但她认为,这不应该成为把父母推给养老院的借口。
"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,"王秀芬说,"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尽量多陪伴父母。如果实在需要专业照护,也要经常探望,让父母感受到家人的关爱。"
"养老不只是物质上的照顾,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。这一点,任何养老院都替代不了家人的作用。"
18
如今,王秀芬的家庭成为了社区里的模范家庭。很多人都羡慕她们一家三代人的和谐相处。
但王秀芬知道,这种和谐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通过那次危机换来的。如果没有儿媳妇的车祸,如果没有她的精心照料,也许儿子永远不会明白家人的重要性。
"有时候,危机也是转机。"王秀芬对来咨询的年轻人说,"重要的是要从中学到东西,让家庭变得更加团结。"
她也经常告诫年轻的父母:"你们今天怎么对待老人,将来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们。孝顺是会传承的,冷漠也是会传承的。"
通过自己的经历,王秀芬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:家庭的温暖不是用金钱能够买到的,而是需要用心去经营的。真正的孝顺,不是把父母送到最好的养老院,而是用心陪伴,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爱。
现在53岁的她,不再担心将来会被送进养老院,因为她知道,真正的家人是不会抛弃彼此的。而她用自己的行动,也为这个家庭建立了真正的爱的基础。
这个经历让她明白,很多子女宁愿让父母住养老院,也不愿亲自伺候,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父母,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家人,什么叫做责任,什么叫做爱。只有当他们真正体会到家人的珍贵时,才会明白,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替代家人之间的那份情感纽带。
欢迎光临 全国家政网 (https://www.25025.net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