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 后护工小林:脱下 “长衫” 做陪护,用双手撑起生活与尊严
00 后护工小林:脱下 “长衫” 做陪护,用双手撑起生活与尊严
loading...
在很多人眼里,“大专护理毕业生” 该是医院里穿着白大褂、端着治疗盘的体面形象,可 00 后小林却偏要打破这份 “固有认知”—— 从县城诊所护士转行做居家护工,用她的话说:“靠双手挣钱不丢人,能扛起责任才是真本事。”
三年前,小林还是老家县城诊所里最受欢迎的护士。她总把笑容挂在脸上,给老人扎针会提前暖热酒精棉,给小孩喂药会蹲下来讲小故事,患者常说 “看到小李,病都好了一半”。可这份被认可的工作,却藏着让她夜不能寐的焦虑。诊所规模小,每天的工作无非是配药、输液、测血压,她在学校学的康复护理、慢病管理知识根本用不上,“感觉自己像台重复运转的机器,再干十年也还是这样”。更让她揪心的是收入 —— 每月三千多的工资,勉强够自己生活,可看着父母日渐弯曲的腰杆、越来越频繁的咳嗽,她总忍不住心慌:“万一爸妈生病要住院,我连押金都凑不出来,这护士当得有什么用?”
第一次听说 “护工能月入过万”,是从邻居阿姨的闲聊里。那天阿姨说自家亲戚在大城市做居家陪护,工资是小林的两倍还多,小林的心瞬间被揪了一下。可转念一想,“护工不就是伺候人的吗?同学知道了会不会笑话?爸妈能接受吗?” 那些天,她翻来覆去睡不着,一边是一眼望到头的职业天花板,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旁人可能的指点。直到某天深夜,她看到父亲偷偷摸出止痛药吃,却还笑着说 “老毛病不碍事”,她终于下定了决心:“面子哪有爸妈的健康重要,能多挣钱、能学真本事,再苦再累我都认。”
转行去 “壹对壹陪护” 的决定,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。母亲抹着眼泪劝她 “女孩子家干这个太委屈”,诊所同事也惋惜 “放着稳定工作不干,偏要去遭罪”。可小林铁了心,带着行李就去了培训基地。第一次独立陪护的客户,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张奶奶。老人记不住家人,却总把小林认成 “孙女”,有时会突然抓住 ...
第一次听说 “护工能月入过万”,是从邻居阿姨的闲聊里。那天阿姨说自家亲戚在大城市做居家陪护,工资是小林的两倍还多,小林的心瞬间被揪了一下。可转念一想,“护工不就是伺候人的吗?同学知道了会不会笑话?爸妈能接受吗?” 那些天,她翻来覆去睡不着,一边是一眼望到头的职业天花板,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旁人可能的指点。直到某天深夜,她看到父亲偷偷摸出止痛药吃,却还笑着说 “老毛病不碍事”,她终于下定了决心:“面子哪有爸妈的健康重要,能多挣钱、能学真本事,再苦再累我都认。”
转行去 “壹对壹陪护” 的决定,几乎 ...
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个深夜。那天小林累得趴在床边睡着了,迷迷糊糊中感觉有只温暖的手搭在她肩上,轻轻拍着她的背,还哼着不成调的儿歌。她睁眼一看,是张奶奶正歪着头看着她,眼里满是心疼。那一刻,小林的眼泪再也忍不住 —— 离家千里的委屈、旁人不解的压力,在这声轻轻的哼唱里烟消云散。“原来我的付出不只是一份工作,还能给老人带去温暖,这比什么都值。” 从那以后,她更用心了,跟着康复师学按摩手法,向心理老师请教沟通技巧,连平台考核的实操项目,她都反复练到完美。
如今的小林,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迷茫的县城护士。她不仅成了平台里的资深护工,还攒下了第一笔创业资金 —— 她想回老家开一家 “壹对壹陪护” 门店。“现在老家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,需要专业陪护的人越来越多,我想把学到的本事带回去。” 说起开店,小林眼里满是自信:平台有完善的运营体系,从培训到推广都有人帮衬;不用压货囤货,两个人就能开店;还有 5000 多万的品牌曝光量,根本不愁没客户。
有人问她:“放弃护士身份做护工,后悔吗?” 小林笑着摇头:“职业没有高低贵贱,能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价值,能给别人带去帮助,就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