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谁,本应在课堂传道授业,却频频召唤家长打扫教室? 是谁,本应培养孩子劳动技能,却用家政代替了孩子们的扫除? 是谁,一边将劳动课列为必修,一边让擦窗、洗帘成了“高空作业”? 又是谁,在不断模糊的教育边界中,让“家校共育”渐渐变成了“家长全担”? 近日,广东某小学家委会提议,用班费请家政公司打扫教室,每人分摊7.3元,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。看似不起眼的一杯奶茶钱,却照见了当下教育中一道深深的现实裂痕。 7.3元背后,是家长被“代表”的不满 家委会一纸通知轻松写道:“经商议,也与老师沟通,决定请家政搞卫生,费用350元,由班费支出。” 但很多家长却是第一次听说。 没有征求意见,没有提前协商,只有一句“如有疑问,欢迎沟通”。 有家长直言:“家委会总能找到正当理由让我们出钱,班费简直成了无底洞。” 更有人嘲讽:“反正出钱的不是他们自己,当然‘代表’得特别积极。” 这早已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,而是尊重与透明的问题。 当沟通变成通知、协商变成通告,家委会的“代表性”就成了一句空话。 劳动教育,不能“说一套做一套” 教育部刚印发新课标,明确劳动成为一门独立课程,要求孩子学会清洁、整理、做饭。 可一遇到实际劳动——擦电扇、洗窗帘、扫教室,就变成了“孩子做不了”“天气不好”“疫情严重”。 那我们不禁要问:劳动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? 难道只存在于课本和课程表上,一遇到真实劳动就全部外包? 一位网友说得犀利: “教育不是家校的‘二人转’,而是各司其职的‘交响乐’。” 学校教知识、教能力,家庭配合支持、言传身教——而不是一遇到脏活累活,要么喊家长,要么请家政。 学校后勤,岂能成了“消失的部门”? 擦风扇、洗窗帘、修桌椅……这些难道不是学校后勤的基本职责? 什么时候起,这些也变成了“家校合作”的内容? 我们小时候开学,都是学生自己带着抹布、拎着水桶,一边玩闹一边大扫除。 玻璃坏了,报给后勤;电扇不转,找总务处。从没听说要额外凑钱请人上门。 而现在,不少学校后勤仿佛“隐形”,一有事就找家委、喊家长。 这不是“家校共育”,这是职责错位。 真正的共育,是边界清晰、互相配合 不是说家长完全不能参与学校事务。 适当的义工、亲子活动、家长课堂,都是有益的补充。 但一旦变成: 卫生家长扫、 物品家长买、 活动家长策、 维修家长摊…… 那就已经不是“共育”,而是“转嫁”。 学校是教育的主场,家庭是教育的后盾——彼此支持,但不越界。 教育的美好,不在于家长做了多少,而在于孩子成长了多少。 写在最后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,是因为它戳中了一个时代的教育困惑: 我们到底希望孩子通过学校收获什么?是分数、是能力,还是一个凡事都可外包的“虚拟成长”? 每一次我们代替孩子劳动,其实都是剥夺他们一次成长的机会。 但愿我们的劳动教育,不缺课、不掺假、不甩锅。 但愿家校之间,边界清晰、合作愉快。 但愿每一个开学的日子,孩子是自己拿起扫把——而不是他们的家长,或者家政阿姨。 你怎么看?你们孩子的班级也有这样的现象吗?欢迎在评论区理性交流。 |
请发表评论